2025年暑期档,两部承载民族记忆的影片《731》与《南京照相馆》先后陷入舆论漩涡。前者因“技术原因”数度延期,最终定档九一八事变纪念日;后者以22.75亿票房刷新历史片纪录,却在社交平台遭遇系统性抹黑。这场看似偶然的舆论风暴,实则是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记忆捍卫者之间的激烈交锋,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对历史认知的深层焦虑。
历史真相的技术性阻击
电影《731》的创作历程堪称一部现代版“抗争史”。导演赵林山抵押房产11年,走访213位幸存者,演员姜武为还原劳工形象减重15公斤浸泡冰水至手指发黑,王志文零片酬研读1938年军医日记揣摩角色分裂心理。剧组1:1复刻哈尔滨731部队遗址的焚尸炉与解剖台,核对423小时原队员口述影像,最终将8000页美国解密档案转化为72分钟银幕叙事。
然而,这部凝聚民族伤痛的影片自预告片发布便遭遇“血雨腥风”。6月以来,180万条举报涌向监管部门,理由清一色为“血腥暴力”“破坏中日友好”,其中70%账号注册不足三个月,IP集中于东京地区。日本外务省23条外交照会要求删改70%镜头,甚至威胁召回驻华大使。更荒诞的是,剧组将36种人体实验画面改为黑白镜头、删减60%内容后,仍因“冻伤实验腐肉细节”等12组镜头被否决。
这场“技术性阻击”暴露出历史认知的国际博弈。当影片结尾滚动播放3513名实名受害者名单,并标注“档案原件现存东京国立公文书馆编号B-0501”时,日本右翼学者藤冈信胜的警告成为现实:“承认731,等于承认日本近代史合法性危机。”而中国网友发起的“3513名受害者名单传递”行动,哈尔滨731陈列馆参观量激增300%,则彰显出民间记忆的觉醒力量。
民族记忆的认知
与《731》的显性打压不同,《南京照相馆》遭遇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认知战”。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,通过邮差冒死护送照片、照相馆老板智斗日军等情节,将宏大历史具象化为个体抗争。这种叙事策略赢得市场与口碑双丰收:上映10天票房破15亿,豆瓣开分8.6分,00后观众二刷率达37%,弹幕刷屏“历史真相就是最好的特效”。
但影片上映第三天,抖音平台突然涌现大量争议性内容。7月15日,一条质疑视频2小时内获83万播放,当日关联话题视频激增15倍。批评话术呈现高度统一性:“剧情简单像儿童片”“消费历史”“不适合儿童看”,甚至出现“再带孩子看就报警”的极端言论。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追踪发现,18个新注册账号在22小时内发布完全相同文案,67%打一星账号为半年内注册的新号,38%曾在同一天集中给多部主旋律作品刷负评。
这场网暴的境外背景令人警醒。网信办锁定的17个煽动账号中,IP地址集中于东京千代田区——日本右翼出版社聚集地。当影片中日军摔死婴儿逼母亲微笑的镜头被与《辛德勒名单》相提并论时,某些势力却将其污名化为“仇恨教育”。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历史认知的霸权逻辑:广岛核爆纪念馆的血肉模型可以成为“和平教育”典范,而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录却必须被抹黑。
历史叙事的攻防战
两部影片的遭遇,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。攻击者通过“统一话术”和恶意差评,试图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“仇恨教育”,解构公众对南京大屠杀、731部队罪行的历史共识。这种行为与日本前国脚本田圭佑的言论闹剧形成互文:该球员先是否认南京大屠杀,在出示1937年《纽约时报》报道等史料后被迫认错,最终在日本右翼攻击下又改口称“需要进一步研究”。
面对系统性抹黑,主创团队以史料为武器展开反击。《南京照相馆》剧组为复刻民国砖墙专门聘请80岁泥瓦匠,寻找1940年代遗留青砖,连水泥配比都按旧工艺调制。影片中日军暴行画面均取自约翰·马吉牧师16毫米摄影机原始记录,其拷贝现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。而《731》团队查阅的8000页《731部队报告》,正是东京审判被刻意忽略的关键证据。
官方层面的支持成为捍卫历史记忆的坚实后盾。央视新闻与新华社联合官宣《731》定档9月18日,彰显国家意志对历史正义的维护。教育部将影片纳入高中历史选修课,联合哈尔滨陈列馆开发“影像史料包”,推动银幕记忆转化为课堂教育。当俄罗斯公开日军供词、法国青年捐赠622张侵华照片、荷兰音乐人创作声援歌曲《Unit731》获377万点赞时,全球正义力量正在汇聚。
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年轻一代展现出惊人的历史自觉。成都中学生试映《731》后评分9.2,弹幕刷满“勿忘”;哈尔滨731陈列馆出现亲子研学热,家长带孩子对照影片与实物展品;抖音平台“历史真相守护者”联盟自发制作科普视频,逐条驳斥恶意差评。这种民间自觉,与官方推动形成强大合力。
历史题材影片的价值,早已超越商业娱乐范畴。《南京照相馆》中邮差临终前紧握照片的特写,与《731》结尾3513名受害者名单的滚动播放,共同构建起民族记忆的影像碑林。当父亲在影院对孩子低语“记住,这就是我们的历史”时,镜头便完成了代际传递的使命。
结语
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,这场舆论风暴恰似一面镜子,映照出民族记忆的坚韧与脆弱。从《731》的十年磨剑到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票房奇迹,从网友的自发护片到官方的权威背书,中国社会正在书写一部捍卫历史真相的“新抗战史”。
正如导演赵林山所言:“我们不是在拍电影,是在给30万亡魂写遗书。”当银幕上的光影与现实中的行动形成共振,历史真相终将冲破迷雾,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