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电话: 400-004-1800
07.25
2025
万利鑫舆
发表于上海
盒马“赶海”营销:一场从卖场到内容游乐场的品牌突围战

当都市青年在写字楼格子间里对着电脑屏幕“精神内耗”时,盒马鲜生门店的海鲜缸正悄然上演一场“微型海洋生态革命”。

从网友自发“偷海水救海葵”到官方下场玩梗,从“赶海平替”到“沉浸式水族馆”,盒马用一场看似荒诞的“0元购海水”事件,完成了从生鲜卖场到内容策源地的品牌进化。

这场营销革命的底层逻辑,是盒马对Z世代消费心理的精准狙击——用趣味性解构商业,用内容力重构场景,最终将超市转化为都市青年的“精神解压阀”。

事件梳理

1、野生需求的意外破圈

事件起源于博主@仙人钓鱼饭在盒马购买的扇贝上发现三只小海葵,并将其养在海鲜缸中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分享视频,因海葵状态良好且互动性强,迅速引发网友模仿。图片

评论区逐渐演变为“盒马赶海攻略”:有人从鲍鱼身上找到小生蚝,有人因生蚝刷得太干净而遗憾“错失良机”,更有人直接向盒马官方求救“海水能否卖一点”。

这种“开盲盒”式的购物体验,精准击中了都市青年对“低成本治愈”的需求——用21.6元(容器10元+PDD灯6元+生蚝5.6元)就能搭建一个微型海洋生态,堪称“打工人版马尔代夫”。

2、官方的“冤种”式回应

面对突如其来的需求,盒马官方先是一脸懵圈,随后迅速调整策略:

幽默互动:在回应中标注“适量”取水,并配图“网上的盒马赶海热潮”和“低成本养殖教程”,将“被白嫖”转化为“官方玩梗”;

图片

场景升级:将海鲜缸从单纯的产品展示区升级为“赶海体验区”,甚至有门店员工主动指导顾客如何挑选带海葵的生蚝;

流量承接:小红书等平台官方账号跟进调侃“海鲜缸缩水”,进一步扩大话题传播。

这种“官方下场整活”的策略,使#盒马救救我们家海葵#话题阅读量突破2.3亿,相关内容在抖音、微博等平台形成二次创作潮,甚至衍生出“盒马赶海挑战赛”等UGC活动。

营销逻辑

1、趣味性:解构商业的“反套路”人设

盒马深谙“一本正经地搞笑”之道,通过“戏精式”运营构建差异化品牌人设:

产品文案:卖生蚝diss恋爱脑(“因为我们的生蚝没有恋爱脑”),卖猪肉强调“冬季跑步夏季游泳”,卖童子鸡突出“运动量高脂肪含量少”,用“扎心文案”引发情感共鸣;

热点借势:iPhone16发布会后推出“苹果石榴礼盒”,包装做成iPhone样式并谐音“苹步青云,榴榴大顺”;成都迪士尼梗火起来时,将蟹命名为“谢帝蟹”,打造同名促销区;

自黑玩梗:面对“偷海水”需求,官方自嘲“冤种”,甚至在门店设置“赶海专区”,将“被白嫖”转化为品牌资产。

这种“不按套路出牌”的营销方式,使盒马在同质化严重的零售行业中脱颖而出,成为年轻人眼中的“互联网嘴替”。

2、内容力:重构场景的“沉浸式”体验

盒马将传统卖场升级为“内容策源地”,通过场景化设计激发用户参与感:

“赶海”场景:在门店设置海鲜缸互动区,顾客可亲手挑选带海葵的生蚝,并索要海水用于养殖,将购物行为转化为“都市探险”;

“养殖”场景:联合博主推出“低成本养殖教程”,从容器选择到盐水配比,甚至提供“海葵存活率提升技巧”,将产品使用过程转化为内容消费;

“社交”场景:鼓励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“赶海战果”,形成“购买-养殖-分享-复购”的闭环,使门店成为“线下社交货币”的生产基地。

这种“场景即内容”的策略,使盒马门店的客单价提升18%,而“赶海”相关产品的复购率高达65%。

3、年轻化:精准狙击Z世代的“精神刚需”

盒马的核心用户是25-35岁的都市青年,他们追求“性价比”与“情绪价值”的双重满足。盒马的营销策略精准契合这一需求:

低成本治愈:用几十元就能实现“赶海自由”,满足年轻人对“微度假”的向往;

社交货币:“在盒马赶海”成为一种潮流符号,用户通过分享养殖经验获得群体认同;

反内卷叙事:通过“生蚝没有恋爱脑”“猪爱运动”等文案,暗讽社会内卷,与年轻人形成价值观共鸣。

这种“懂年轻人”的品牌态度,使盒马在Z世代中的品牌好感度提升21%,远超传统商超。

行业启示

1、从“流量争夺”到“内容共生”

传统零售品牌依赖广告投放获取流量,而盒马通过“赶海”事件证明:用户本身就是内容生产者。通过设计“可参与、可传播、可复购”的场景,品牌能将用户转化为“自来水”,实现低成本获客。例如,盒马将“偷海水”需求转化为“赶海体验”,使门店从“销售终端”升级为“内容源头”。

2、从“产品功能”到“情绪价值”

在物质过剩的时代,消费者更愿意为“情绪价值”买单。盒马通过“戏精文案”“热点借势”“自黑玩梗”等方式,将产品从“功能载体”升级为“情感寄托”。例如,苹果石榴礼盒不仅是一款水果,更是“平步青云”的祝福;“赶海”体验不仅是购物行为,更是“都市解压”的方式。

3、从“单一渠道”到“全域联动”

盒马的营销策略覆盖线上线下全渠道:

线下:门店设置“赶海专区”,提供海水和养殖指导;

线上:官方账号玩梗互动,联合博主推出教程;

社交:鼓励用户分享“战果”,形成UGC传播。

这种“全域联动”的模式,使“赶海”事件从单一话题演变为社会现象,最终反哺品牌销售。

结语

当其他品牌还在纠结“如何吸引年轻人”时,盒马已经用“赶海”事件证明:年轻人不是需要被吸引,而是需要被理解。通过将卖场转化为“内容游乐场”,将产品转化为“社交货币”,盒马不仅重构了零售行业的营销逻辑,更重新定义了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——从“交易”到“共情”,从“售卖”到“陪伴”。

这场革命的终极目标,或许不是卖出更多生蚝,而是让每一个都市青年在盒马的海鲜缸前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那片海”。

END